部门首页 > 短期项目 > 正文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职业发展课程优秀学员心得体会-吴枚颖

发布时间: 2022-12-21 

学习的时光总是过的飞快,不知不觉间此次项目就走到了尾声。在参加完项目以后,我总体的感受是学习到了非常多的知识,感受到了国内外在教学方面的差异。同时我发现语境的切换对英语学习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因素,每节课课件的内容非常充实,并且结尾的课堂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课堂内容进行复盘,在项目中参加的互动小组让我更好的理解我所学习的知识并予以实践,个人展示也让我有勇气进行表达,这是之前我所不具备的能力。

在参与此次课程后,我有许多收获。其中最大的收获是我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其中英语口语水平的提升尤为显著。其次是获得了相应的证书,同时包括对于相关内容视野的扩展,包括就业、展示、讲演等方面内容,使我对职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次活动主要在线上进行,整体的学习课程带给我不同的学习的体验。我们主要通过国际互联网在线会议软件zoom进行课堂的开设,这种方式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互联网上联系起来,克服时差一起进行学习,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但是同时我意识到线上进行项目学习的优势与劣势。优势在于可以忽视地区问题,避免各种因素的对课堂的影响,将课程进行下去,比如疫情以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劣势在于有时因为设备问题,课堂的互动性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在第二次活动中一位同学无法进行课堂音频的接收,造成了缺席一部分课堂,令人遗憾。

另外在参与本次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我发现了国内外老师教学方式的不同之处。由于此前一直接受国内的教育,惯于国内的教育方式,在参与此次项目之后发现国内外老师教学方式的不同,在此进行一些描述,但更多的是对于国外教育不同的描述。

不同点:

国内:

1.多人数课堂,在大教室中进行集中授课,由于人数基数原因,课堂的互动性较小,但是受众范围广;

2. 课堂内容大多是条理化内容,记忆性较强;

国外:

1. 国外教学课堂人数较少,十分重视课堂的互动性,老师会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听课效率,并及时对课堂的内容以及进行方式进行调整,以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多次在课堂中提及眼神的交互作用;

2. 对于课堂内容的展示,教师会采用表格以及图标将课堂内容更加直观的进行展示以便我们更好的进行理解;

3. 对内容进行板块化分类,讲述内容循序渐进,同时会对内容进行正面与反面的比较,形成反差,使我们对学习的内容记忆更佳深刻;

4. 在课堂进程中,会针对课堂内容制作有关问卷,问卷结束后会针对问卷结果对课堂进行进行及时调整;

5. 会进行交互式课堂,当然这是以小班化课堂为前提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也会形成利弊等多方面影响;

6. 当课堂内容与现实相联系时,多会引进目前较为流行的例子或内容,可以更好的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同时在课件中会使用有趣的表情包,也是时代化的表现之一。

此次课程对我后续的学习也提供了许多帮助。在学习方面,我学会了从多方面多角度对问题进行考虑,同时课程中所学到的内容,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展示自我,以及在招聘中表现地更好,明确如何塑造自我以达到理想目标状态。

本次项目包括四次课程,共由四位教授主持,每一位教授都令我印象深刻,她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在所擅长的领域进行了数年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都较为清晰的展示出相关领域应该注意以及学习的要点。

谈及我为什么选择此次项目以及该项目最吸引我的地方,首先是本次项目由牛津大学与阿德莱德大学联合举办,并且是一个全球性的职业发展联合项目,其中全球性这一特性比较吸引我,可以让我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职业发展信息,以此帮助我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且此项目整体位于暑期,我可以更加专注地参与,避免受到大学课程的影响。此外,项目分为多个模块与阶段,其高互动性可以填补我之前学习课程中相关经验的空缺,使我对课堂有更加深刻的见解,所以这也是吸引我的一个点。

在参加了此次项目以后,我对以后参加项目的学弟学妹们有以下建议。如果对此类项目感兴趣,以下可以作为参考以及准备方向,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1.在参加此项目之前,应在英语方面有所准备。具体表现为英语水平应高于平均水平,可以使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交流,以及可以在全英文语境下听懂课堂内容并且跟随课堂进程,如有需要可以联系我进行深入了解;

2.在上课过程中,积极互动。可与授课教授进行积极互动,勇于展示自己,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对于有关内容的想法。不仅可以锻炼自己,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并且获得相当好的交流机会,体验与英语母语者交流的感受,全面感受外国文化,以此提升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对日后的英语学习非常有利;

3.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将你认为有用的课程内容进行截图保存,课后进行复盘,会更加有利于日后你对知识的利用;

以下为我所截取的本次项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关课堂内容,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撰稿人:吴枚颖 初审人:安蕾 终审人:门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