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与嘱托,引导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多措并举高效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强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助力早日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教师群体,对教师寄予厚望,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今年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时代,我们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与嘱托,引导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多措并举高效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强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助力早日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激发内驱式师德涵养,筑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教师伦理之基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如成为“四有”好老师,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等,对新时代中国好老师的形象进行了精准描摹和完整画像,是我国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龙头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新时代师德规范》对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分别提出了职业行为的十项准则,同时也规定了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激发内驱式师德涵养为核心目标。
激发内驱式师德涵养,必须重构新时代师德师风内涵,创新师德培养模式。第一,师德培育需转变当前以课堂教学、集中培训等为主的师德知识传递模式,实行涵盖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行为践履的三位一体的师德培育机制,通过榜样引领、情境体验、实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第二,发挥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内化价值追求,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使命感,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第三,建立规范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综合学校领导、教师自身、家长和学生等各方意见,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第四,建立有效的师德师风监督与激励机制。完善多方参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促进教师逐步形成师德师风的自觉行为。大力宣传并表彰先进事迹,树立师德典型,同时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时刻坚守师德底线。
推动高质量职前培养,确保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教师人才储备
职前培养高质量发展是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当前教师培养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教师数量紧缺转变为社会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公平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及教育不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培养一批高质量的职前教师已成为教师培养的首要目标。
高质量的职前培养离不开健全的师范教育体系。第一,师范院校必须重视幼儿园和小学师范教育体系的规格提升、质量提高,从中专—大专—本科的三级教师教育体系升格为本科—硕士—博士三级的教师教育体系。此外,还应当解决教师教育体系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促进教师教育体系的优质均衡发展。第二,要着重加大德育师资、体育师资、美育师资和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将国家关于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政策要求转化为服务“五育”并举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行动。第三,要加大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国一流大学参与教师培养,构建科技教育教师、科学教育教师、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第四,要加快推进学科教师教育体系重构,不断提高学科教师教育水平。
加强系统性师资配置,优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教师队伍结构
加强系统性师资配置是保障和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关键举措。第一,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当前,随着“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交流轮岗科学有序推进、优质师资的流动,薄弱学校结构化缺员等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教师参与流动的意愿需要进一步调动、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中的保障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轮岗的成效需要科学评估。第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改革是保障教师队伍稳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当前,各地逐步深化教师编制、职称、岗位、待遇综合改革,但包括编制紧缩在内的相关问题仍然存在,区域性、结构性矛盾突出,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为教师提供安全有保障的工作环境。第三,科学调控教师队伍规模是回应当前人口状况并使生师比更利于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着力点。各地方政府应从需求侧出发,与研究机构从教育学、经济学、人口学等方向合作,并根据教育规律考虑生师比因素,就合理的教师队伍规模进行预测,进而统筹地方教师队伍建设。各教师教育机构也应从供给侧出发,对人才培养数量与模式进行科学调整,为师范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完善精准型职后培训,加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教师发展支持
深化教师精准培训改革已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共识性举措。2021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和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均明确将精准培训作为工作重点,反映出当前教师向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靠齐。精准型职后培训可从以下方面持续完善。
第一,以前瞻性视角制定教师职后培训的内容。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大众视野,考验着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既有效又符合伦理地与之互动。面对一系列新挑战,教师培训需要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并开发相应内容,使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跟上时代步伐,把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机遇。
第二,优化教师职后培训的方式。当前,我国教师职后培训以证据支撑教师培训设计与实施的方面仍相对薄弱。完善精准型职后培训需要依据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建立起本土证据库,对未来培训的开展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第三,以个性化方式管理教师职后培训的信息。例如,可借着教师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教师队伍数字化治理的推进,对教师在培训平台累积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跟踪分析,从选学服务平台或培训资源超市中推荐合适的培训资源和产品,提升教师的培训参与度。
探索循证性治理实践,释放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教师专业潜力
在教师队伍发展方面,循证性治理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循证性治理实践可以通过提升政府、高校等机构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工作的专业性,释放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教师专业潜力。首先,循证性治理实践强调政策和决策应该基于科学证据和数据,促使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运用科学方法,确保政策和决策的制定是基于可靠的信息和最新的研究结果。其次,循证性治理实践要求政府和高校等机构对政策和决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如果政策和决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根据证据和数据作出调整,以确保政策和决策的有效性。再其次,循证性治理实践鼓励公开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向公众提供数据和证据支持的信息,有助于增加政策和决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合法性。另一方面,循证性治理实践能够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性释放教师专业潜力。首先,循证性治理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决策中依赖科学证据和数据,而不是仅仅依靠主观判断或传统做法,有助于确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其次,循证性治理实践鼓励教师不断收集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据和数据,进而进行自我评估和持续改进。再其次,循证性治理实践鼓励教师积极应用教育研究关于教学方法、学习理论和最佳实践的最新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循证性治理实践推动教师提升专业性的策略包括明确发展目标,通过阅读文献、参加研讨会等寻找最佳证据,将证据应用于实践并收集和分析实践数据,分享研究结果和最佳实践等。
提高实质性待遇地位,保障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教师持续动力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我国一直在努力改善教育体制,提高教师的待遇地位,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要积极应对,创设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提高教师的实质性待遇地位,重点是强调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为了落实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需要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待遇地位支持保障制度。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教师待遇地位支持保障制度需要满足教师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及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教师生理需要支持保障制度,如教师权利与待遇支持保障制度;教师安全需要支持保障制度,如教师资格与保持、教师编制与岗位、教师招聘与任用、教师职称与职务、教师补充与流动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制度;教师爱和归属及尊重需要支持保障制度,如教师身份与地位、教师考核与评价、教师荣誉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制度;教师自我实现需要支持保障制度,如教师培训、学历提升、发挥影响力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制度。此外,教师待遇地位支持保障制度的落实不仅要考虑形式上的公平,还要考虑到教师的个体需要,尤其需要关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区域民办、非编制等多元因素嵌入下的教师待遇地位支持,以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正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