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真正转型,需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在要求,在“应用”上下足功夫,研透“应用”、做出“应用”、做好“应用”、做足“应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面向地方为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重在“应用”。“应用”包含“应”和“用”两个维度,“应”有三个应:即“适应、对应、回应”;“用”有三用:即“学校想用、教师善用、学生好用”。
“适应”是指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或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或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对应”是指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对应某一国家特定领域、或对应某一特定地域、或对应某一特定的产业、或对应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而“回应”则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回应国家要求、或回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或回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回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学校“想用”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思考学校如何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或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适应产业发展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在适应中找到对应点,在对应点上发力去回应国家发展要求、或回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或回应产业发展要求、回应学生发展要求;学校所确定的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模式适应学校自身发展情况,与同类高校形成差异化发展方向,能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
教师“善用”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最新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运用服务到学校所确定的服务方向和服务领域中去,善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或产业发展的产品,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学生“好用”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要能受到社会的欢迎,能好就业,就好业,能在社会用人单位发挥作用,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认可,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三应”和“三用”,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坚定应用型的办学方向,确定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建设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建构全过程实践育人模式,深度推进全方位的产教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真正转型发展的建设要求
要坚定应用型的办学方向。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各类政策和文件中提出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要求。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体系,期望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坚定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但在高等学校资源分配中,还是更多倾向研究型大学,使得相当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一些发展历史较长的地方院校、行业特色型高校并不坚定这一办学定位,他们期望从应用型发展为研究型,以求获得更高的社会声誉。坚定应用型的办学方向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真正转型发展的前提,因为办学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走向,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各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决定着学校所有的资源配置。
要确定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不同类别、不同地方(区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办学历史和办学基础和条件不同,所确定的服务面向应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确定了自身的服务面向之后,需要确定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不清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一些历史较长的部属院校由于国家宏观管理体制的调整及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发生了变化,从聚焦一个领域向综合性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已有的专业优势和行业特色;而之后新建的公办本科院校,大多数是原来的专科院校合并转制为本科院校,这类院校也没有聚焦一个特定的领域或若干领域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根据学校确定的办学方向和服务面向,聚焦一个或若干个产业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集群,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
应用型本科高校做好办学定位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趋同、缺乏学校自身特质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共同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根据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总体要求,确定能反映学校自身定位、学校自身特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内各专业要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明晰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找到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或岗位群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确定专业所要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细化培养要求,把它具体化到能够组织课程。
要建设应用性强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关键是建设一支应用性强的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提升教师队伍的“应用性”,一是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学校要根据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围绕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破五唯”的要求,引进有行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教师,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加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在学校教师团队中的比例;二是要加强教师“双能”培养。教师“双能”是指学校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教师“双能”培养,要制订完善的教师“双能”培养培训计划,定期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使他们了解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要求,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加强对兼职教师高校教学能力的培训,使他们具备高校的教学能力。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高校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专业理论能力;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配备足够的实践教师,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设计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实践教师队伍中,鼓励理论教学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理论教学教师从事实践教学。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提升实践教师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实践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攻读学位;四是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要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选聘高水平教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制度,重视应用型课程研究、开发和设计;五是要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专家组成创新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展服务行业企业的应用性研究课题或项目,共同解决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中的问题,共同建设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和教学案例库;六是要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评价制度、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和科研成果奖励等制度,引导教师投身教学、开发实验实践项目、开展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研究,形成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应用研究成果。
要建构实践性的教学体系。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学是育人的基本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好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把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构起实践性的教学体系,实现全方位实践育人。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机结合,教学体系的实践性不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单独设置,缺乏有机联系。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难以很好地运用实践去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学生的实践实验综合性、创新性不足,不能在实践实验中去领悟理论、运用理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实践育人,必须建构起实践性的教学体系。一是要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分解课程目标体系,形成具体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同步设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模块形成具体的课程模块;二是根据教学实践性的要求,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根据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选择和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方法;三是鼓励教师更多地开发综合性、创新性实践实验,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实践实验开发中,让学生更多地开展自主实践实验,使学生在实践实验中领悟理论、运用理论,培养理论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全方位推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国家推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融入社会(区域)发展,使学校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融合,促进学校建立开放合作的办学机制;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快速地响应产业、行业发展变化,根据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人才需求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实现协同育人,和行业企业共享资源;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教师,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平台,使学校得以在真实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情景中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领悟理论、运用理论,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双赢。
应用型本科高校全方位推进产教融合,要与企业建立“双主体”的育人机制,构建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科研—产业”合作机制和产学协同育人管理机制。要通过和企业建立“双主体”的育人机制,使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从资金、技术、平台和师资等方面支持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帮助学校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将本行业的最新发展技术、企业真实案例带入课程中,校企共同改革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推广教学成果;要和高校共同培训教师,为高校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和学校共同组建创新专业教学团队,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共同转化研究成果,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要支持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学校提供企业创业导师,支持高校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和项目孵化平台,和学校共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高等学校有三个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要突出服务社会的职能,但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服务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服务当今社会的能力,还要给予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快速地推动着知识的更新,学生在校学习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带来多元的价值取向。学生如何在这多元、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把握自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教会他们学会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教会他们学会包容、尊重、协作、责任、判断、选择,学会面对成功、面对挫折。
(作者:洪艺敏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5期)